GB/T 26114 -2010《液体过滤用过滤器 通用技术规范》颁布实施至今已超10年,10多年来,原标准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技术进步上都对液体过滤用过滤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在过去的12年中,过滤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对过滤器技术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对原标准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文件国标委发〔2021〕41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1年第四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液体过滤用过滤器 通用技术规范》修订计划被批准立项,计划号20214915-T-604,计划起草单位:飞潮(无锡)过滤技术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飞潮(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新乡正源净化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完成周期18个月。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4年第6号公告,GB/T 26114-2024《液体过滤用过滤器 通用技术规范》被批准发布,发布日期2024年4月25日,实施日期2024年11与1日。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飞潮(无锡)过滤技术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河南德源净化装备有限公司,杭州大立过滤设备有限公司,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飞潮(上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美亚科泽过滤技术有限公司,无锡市胜特石化配件有限公司,伽诺(杭州)净化系统装备有限公司和禹州市禹威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人员:樊丽琴 、周进 、吴芳 、赵聚山 、李松岭 、洪利华 、姜桂廷 、秦望峰 、何晟 、施振亚 、周晓 、张勇和张振利。
现将本标准的主要修订情况做如下介绍:
一 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制定工作中遵循“面向市场、服务产业、自主制定、适时推出、及时修订、不断完善”的原则,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产业推进、应用推广相结合,统筹推进。
本标准在结构编写和内容编排等方面依据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进行编写。在确定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时,综合考虑生产企业的能力和用户的利益,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标准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技术上的合理性。
2、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液体过滤用过滤器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袋式过滤器、芯式过滤器、篮式过滤器和盘式过滤器。
标准的技术要求从基本要求,性能要求,材料和外购件要求,结构要求,制造要求及安全要求等方面给出了规定。
2.1 基本要求
总结过滤器的应用和选型注意事项,提出过滤器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要求。详细内容如下:
(1)过滤器设计前,需方应按照附录A提供所有选型参数。
过滤器的使用性能优劣,取决于过滤器的选型,完善的原始数据采集,是正确选型的基础,表中列出了所有影响选型的参数,方便引用。
(2)过滤器设计时,需考虑环保排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在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的情况下,环保是首要考虑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b. 减少后端吸附床的阻塞,减少吸附剂使用量
c. 回收更多有价值产品
(3)过滤器设计时,应选择低流通阻力的方案,降低能耗并延长过滤器的使用寿命。
因为流通阻力降低,直接在过滤分离设备前后的动设备的能耗减少, 并且达到必须更换的最大压差时间更长,进而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过滤器设计时,需考虑可能出现的疲劳工况,应对其进行设计计算。
过滤器由于其应用的特殊性,涉及过滤元件频繁更换工况,需要考虑设备的压力波动导致疲劳失效。
(5)过滤器筒体的结构设计应考虑管路连接的外力作用。
设备设计时,通常考虑比较多的是设备的内部压力,会忽略外部的连接外力,但这部分的外力,在一些场合会导致产品的失效。
(6)过滤器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图样和技术文件是过滤器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2.2 性能要求
(1)过滤器的设计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GB/T 2346中的规定选择。
设计压力需要考虑一下几个因素:
a.设备安全性考虑;b.开机停机瞬态冲击考虑;c.产品阻塞和故障可能的压力
设计温度需要考虑一下几个因素:
a.材料耐温;b.工艺物料在极限温度中的物性变化
(3) 过滤器的过滤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过滤精度的选取需要考虑过滤的机理:
a.表面过滤;b.深层过滤;c.吸附过滤
过滤机理的选择需要按照杂质的形态:
a.硬颗粒--表面过滤;b.软颗粒--深层过滤;c.纤维或者线性颗粒--深层过滤
d.变形颗粒的处理--深层过滤;e.容易聚团颗粒--表面过滤;f.胶体--深层过滤
(4)压降-流量特性应符合设计要求。
流量和压降的选择原理:
a.首先按照最大压差下的最大流量考虑;b.考虑特殊情况下允许的稳定流量能力。
2.3材料和外购件要求
(1)采用的材料应有供应商的质量证明书,如无质量证明书时,需按有关标准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2)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
(3)与物料接触部分材料应符合物料对材料特性的要求以及应用行业的其他特殊要求。
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化学兼容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腐蚀和溶解;b.溶胀;c.缝隙腐蚀的考虑;d.电化学腐蚀
(4)制造过滤器的材料,允许以性能相同或较优的材料代替,但应经设计部门批准。
2.4结构要求
(1)过滤元件与支撑件间的内密封性应满足设计要求。
通常过滤器的过滤精度都以过滤元件的精度来表征,过滤元件和壳体之间的密封,对能否达到过滤精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条技术要求需要着重列出。
(2)过滤器内件结构的设计应便于过滤元件的固定和更换,并能可靠密封。
过滤元件的固定需要考虑其密封性和拆装的方便性。
(3)过滤器内部结构上应避免待过滤的物料直接冲射过滤元件。
通常在过滤器内部为了防止物料直接冲射过滤元件,需设置导流板;对于使用聚结滤芯的设备需要考虑聚结液的液位高度,防止聚结滤芯在聚结液中而失效。
(4)质量大于15kg的顶盖应有起吊设施,顶盖固定件的强度需进行强度校核。
过滤器应用的特殊性,顶盖需要频繁开启,顶盖的起吊需要考虑其强度。
(5)过滤元件之间应有足够的过滤空间,保证过滤时的流速稳定。
过滤元件之间的间隙是待滤液的流通空间,足够的流通空间才能保证过滤效率。
(6)过滤器的支撑型式和支撑位置的设计应便于从安全的工作位置对过滤元件的进行拆换。
支撑型式和位置对过滤元件的安装和拆换有较大的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设备的卧式或者立式安装;b.过滤元件的安装位置以及拆换高度
(7)用于医药、食品、微电子和核电行业的过滤器,其结构设计应符合相关规定。
过滤器应用在特殊的行业需要遵守其相应的行业要求。
2.5制造要求
(1)焊接
过滤器涉及压力容器部分的焊接应符合NB/T 47015的规定。
过滤器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应按GB/T 150.2的规定进行。
(2)过滤器的密封性
过滤器在规定压力条件下进行密封试验,各部件密封处、各结合面及焊接接头应无任何渗漏。
(3)外观质量
a.碳钢过滤器内外表面除锈,外表面应涂敷,并符合JB/T 4711的规定。
b.耐蚀钢过滤器内外表面应经酸洗钝化,并宜进行蓝点检测,无蓝点为合格。
c.整个过滤器表面应无尖角、毛刺、锐边,法兰密封面不应有划伤和撞痕。
2.6安全要求
(1)设计过滤器时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失效和误操作,应通过设计消除,如不能消除,需提出针对这些失效的预防措施。
(2)设计过滤器时需考虑设备停机待机时的安全性。
(3)快开门式过滤器的快开门应设置安全连锁装置。
(4)顶盖开启方式为铰链结构的过滤器,应设置保险机构,防止顶盖开启后,发生回落或整体倾覆。
(5)过滤器应有静电接地装置,特殊场合,内部元件也需要设置防静电装置。
(6)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成套过滤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应符合GB/T 36522的要求。
2.7使用维护要求
(1)安装前应检查现场过滤器的操作温度、操作压力和物料等参数是否与设备铭牌一致。不应有超温、超压和物料不符操作。
(2)安装时,应注意进出液管口安装不能颠倒。
(2)过滤器顶盖一般较重,顶盖的打开和关闭应缓慢操作。
(3)过滤元件安装好后,关闭顶盖之前应确保法兰密封面清洁、完整,并检查垫片,确认垫片完好且安装位置正确。
(4)过滤器顶盖打开时,应确认保险挂钩安装在正确位置。
(5)过滤器启用时,缓慢打开进液阀,防止流速过大损坏过滤器壳体。排气阀需打开用以排净过滤器内空气。排气阀需在液体物料流出排气口后关闭。
(6)在任何情况下,无论物料是否对人体有危害,都要防止物料飞溅喷到皮肤上。
(7)过滤器运行过程中,过滤器系统内的气体应及时排出。
(8)操作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差压表读数,当差压表读数达到过滤元件的最大压降(更换压差)时,应立即停止运行设备,更换或清洗过滤元件。
(9)操作过滤中应观察压力表读数,当压力表读数大于过滤器铭牌标注的设计压力时,请立即停止过滤器运行,进行泄压。
(10)过滤器终止工作时,打开排气阀及排污阀,使过滤器中的压力完全释放,残留介质完全排净,必要时内部进行清洗。
(11)在正常操作情况下,过滤器本身不需要特殊的维护,但所有零部件应定期进行常规检查是否存在腐蚀或其他损坏情况。
(12)过滤器表面如有涂层,应定期检查涂层面;发现鼓包、破损等损坏,应及时修复。
2.8标志,包装和运输要求
(1)每台标准过滤器应在明显部位固定铭牌,铭牌内容包括:
产品型号、名称;
物料名称;
主要技术参数:
设计压力,单位为MPa;
设计温度,单位为℃;
设备重量,单位为kg;
出厂编号;
出厂日期;
制造单位。
(2)属于压力容器类别的过滤器,应符合TSG 21-2O16的规定。
(3)过滤器进出口作指示标记。
(4)随机附带下列技术文件
产品合格证;
外形安装图;
产品说明书;
随机附件清单;
装箱单。
(5)过滤器的包装与运输应符合JB/T 4711的规定,过滤元件独立包装。
(6)过滤器应贮存在相对湿度不大于80%、温度不高于40℃没有腐蚀介质的有遮蔽场所。
三、主要修订变化
1 修改了范围中内容的规定,删除 “基本参数”:
起草组在收集了国内外多家过滤器制造企业的产品数据后(见附件),并进行了分析。原标准中给出了几种型式的过滤器的基本参数和型号表示方法,本次修订时,起草组认为本标准的标准化对象是液体过滤用过滤器,本标准的类型是通用技术规范。因此对于过滤器的型式基本参数和型号表示方法不应该作为本标准的内容。本标准应该规定过滤器的通用技术规范,侧重对技术要求的统一和规范,所以取消了基本参数这部分内容。
2修改了适用范围,删除“非液压系统”;
本次修订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原标准中将用于液压系统中液压油的过滤器排除在外,事实上,鉴于本标准的标准化对象“液体过滤用过滤器”是将用于液压油过滤器也包括在内的。因此本次修订时将适用范围中的“非液压系统”的表述给删除了。虽然液压系统的过滤有特定的技术要求,但总的技术规范是统一的。
3删除部分不引用标准
原标准中引用了过多的材料标准,但并不能全部引用齐全,所以保留常用标准。
4由于GB/T 4774进行了更新,取消部分已纳入标准的术语:
GB/T 4774《过滤与分离 名词术语》在2013年进行了修订,原标准中给出的滤袋、袋式 、芯式过滤器和盘式过滤器四个术语已纳入GB/T 4774-2013版中,本次修订在术语和定义中将这四个术语删除。
5 删除第4章基本参数和型号编制方法的内容:
基于本标准为技术规范标准,因此本次修订时,将原标准第4章进行的删减,保留了结构型式,删除了基本参数和型号编制方法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放在具体的产品标准中更合适。
6基本要求增加4条设计需要考虑的要求;
基本要求这一条进行了条款的增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滤器的设计进行了规范:
A、 物料对过滤器性能的影响,不同的物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温度、粘度、酸碱性,固体的含量(浓度),固体颗粒大小等都对过滤器的使用产生影响。因此在尽显过滤器设计前,设计者需要掌握这些参数,从而设计出适合物料特性的过滤器。
B、 环保政策对过滤器设计的要求。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在进行过滤器设计时,需要考虑排放规定,某些应用场合中,要求减少滤袋等耗材的排放,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对此进行考虑。
C、 过滤器是一种本身不提供过滤动力的过滤设备,因此其过滤时的动力通常来源于进料压力。在进行过滤器选型或设计时,在满足过滤精度和通量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低流通阻力(也就是过滤阻力小的型号)的型号。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流体通过过滤器后的前后压降,进而减小过滤器的前段设备的能耗,同时,也可以降低过滤器的损耗,延迟过滤器的寿命。
D、 在某些场合中,过滤器会承受一定的压力、温度等,长期的运行在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环境下,会造成过滤器筒体的疲劳,影响过滤的强度和寿命。因此,在进行过滤器设计时,必须对过滤器进行疲劳强度的校核。
E、 过滤器在工作时,会通过管路与不同的设备进行连接,管路的连接可能会对过滤器产生一定的外力,在进行过滤器的管口设计时,应考虑这些管口在连接上管路后,不会产生外力作用于过滤器上,影响过滤器的稳定或强度。
F、 同时,过滤器的制造必须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7 材料和外购件要求进行了修改
删除了原标准中5.3.2、5.3.3、5.3.4中对于具体的要求,不在提及具体材料标准和铸锻件标准的编号,规范性引用文件中业不在列出。主要原因是:目前过滤器存在制造中使用的材料较多,本标准没有办法将所有标准全都列出,实际上在生产时,制造商会根据具体的设计文件来选择材料,并按照响应的材料按照响应的标准对材料进行检查,铸锻件同样也会根据设计文件按照相关的铸锻件标准进行铸锻件零部件的制造和检验。因此,如果按原标准中的条款,标准在实施并不能很好的知道过滤器的设计制造和检验。通过本次修改,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本标准的使用。
8 结构要求中增加过滤元件与支撑件间的内密封性要求;
通常过滤器的过滤精度都以过滤元件的精度来表征,过滤元件和壳体之间的密封,对能否达到过滤精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条技术要求需要着重列出。
9 结构要求中增加过滤元件的布置要求;
过滤元件的排布会影响过滤时液体的流速,进而影响过滤效果,在一些需要反吹和反洗的场合,过滤原件的排布会影响过滤元件的清洗效果,因此需要在设计时考虑布置的合理性。
10 结构要求中增加过滤器支撑的型式和支撑的位置设计要求;
过滤器中的过滤元件一般在使用一次或多凑嫒斯俜较伦⑵教,会由于固体颗粒的堵塞导致过滤阻力增大而导致过滤效率的降低。因此,这个时候需要重新更换过滤元件。过滤器中用来支撑过滤元件的结构必须考虑过滤元件更换的便捷性。主要是需要从过滤元件的支撑型式和支撑位置两方面来进行考虑,同时,结构上还需要考虑更换过滤元件时操作上的安全性。
11 结构要求中,增加特殊行业应用,对过滤器结构的要求;
医药、食品、微电子和核电等一些特殊行业对于过滤器的结构会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医药、食品行业需要满足GMP规范的要求,对于过滤器的结构要求易于清洗,不能有死角等。因此,过滤器的结构在进行设计和制造的时候需要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按照相关领域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
12 结构要求中,增加过滤元件之间的过滤空间的要求:
在过滤器中,通常会装置数量不等的过滤元件,如果过滤元件之间的空间过于狭小,则会影响流体在经过过滤元件时的流速,流速的不稳定直接影响过滤效率,因此过滤元件之间必须有足够的过滤空间。根据过滤元件的不同以及物料的不同,过滤元件之间的距离也是不同的,通常,在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过滤元件之间的距离在0.5倍滤芯直径左右,可以包装过滤效果。而在污水过滤中,由于固体的含量较高,为防止堵塞滤芯,过滤元件之间的距离需要保证在1.5倍的过滤元件尺寸。因此,本标准中,对于过滤元件之间的距离没有给出量化的值,而是要求符合设计要求。要求制造商根据物料的特性选择合适距离。
13安全要求中,增加了几个条款,从以下几方面对过滤器提出了安全要求:
A、首先,从设计上,消除或避免过滤器可能产生的失效和误操作危险。
B、过滤器在停机或待机时,特别是一些带有自动反冲洗等运动机构的过滤器,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过滤器停机时,各类运动部件或零件不会被误起动。
C、过滤器应用于易燃易爆场合的时候,必须考虑静电产生的危害,因此过滤器需要有静电接地装置,并且,过滤器内部的过滤元件等也需要设置防静电装置。
D、对于过滤器配套的电气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应符合GB/T 36522-2018《分离机械电气控制系统 通用技术规范》的规定,特别是该标准中对于安全性的规定。
14 制造要求中,对于焊接进行了修改:
JB/T 4730-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于2011年修订为NB/T 47015-2011(JB/T 4709)《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因此,本次修订将原标准中的JB/T 4730修订为NB/T 47015。
原标准中对于焊缝的无损检测的表述要求按照GB 150的规定。GB 150已经变更为GB/T150,同时,对于焊缝的检测,仅需要按照GB/T 150.2的规定进行即可。因此,本次修订,该条款也进行了修改。
15 试验方法进行了修改
GB/T 30176-2013《液体过滤用过滤器 性能测试方法》于2013年颁布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液体过滤用过滤器的主要过滤性能测试方法,包括:压降-通量性能,截留精度,透水率与透水阻力,再生性能,视在纳污量,以及机械物理性能,包括:耐压试验,密封检测,焊缝无损检测,噪声测试等。
GB/T 26114-2010的试验方法中,给出了过滤精度、压降-流量特性、无损检测、压力试验几个性能测试方法。
本次修订,原标准中的过滤精度和压降-通量(流量)特性的试验方法不再赘述,改为引用GB/T 30176中的内容。
增加了过滤元件与支撑件的内密封性试验,其中,耐压试验按照GB/T 30176中给出的耐压试验进行。
焊接焊缝的无损检测
原标准中对于焊缝的检测没有细化,简单引用了JB/T 4730.2-6。JB/T 4730已经修订为NB/T 47015.
本次修订,过滤器进行了分类,按照是否属于压力容器来分开进行规定。属于压力容器的,焊缝的无损检测需要按照TSG R21-2016和GB/T 150.4D的规定进行无损检测。不属于压力容器的过滤器,焊缝的无损检测则按照NB/T 47003.1的规定进行。
压力试验
过滤器的压力试验也按照无损检测的分类进行了分类,按照压力容器和非压力容器两种分别给出的试验方法。同样也是属于压力容器的过滤器,压力试验按照TSG R21-2016和GB/T 150.4D的规定进行无损检测。不属于压力容器的过滤器,压力试验则按照NB/T 47003.1的规定进行。
16 检验规则
由于试验方法中增加了过滤元件与支撑件的密封性试验,因此,在检验规则一章中,检验项目表也相应的增加了该试验的检验规则。同时,由于引用标准的变化,检验项目表中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17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
为了便于过滤器的设计,本标准此次修订,增加了过滤器选项时需要向用户询问并记录的过滤器的选型参数。
过滤器的使用性能优劣,取决于过滤器的选型,完善的原始数据采集,是正确选型的基础,表中列出了所有影响选型的参数,方便引用。
四.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
过滤器的性能检测参照了国标规范,增加了内密封试验,完善了过滤器的性能检测。起草组队几种主要的过滤器进行了试验,对本标准的内容进行了验证,情况如下:
几种过滤器试验情况
物料种类 | 使用设备 | 滤布种类 | 客户要求 | 过滤压力 | 过滤方式 | 清洗方式 | 添加药剂 |
化工污水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碳酸钡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氧化铁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井水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氯化镁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柴油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磨削冷却油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氢氧钙水溶液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养殖废水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PAC,阳离子 |
植物提取液 | 烛式过滤器 | 加密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含钛白粉废水 | 袋式+滤芯过滤器 | 5/0.1微米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手动清洗 | 无 |
酸性废水 | 烛式过滤器 | 涤纶滤布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氯化钾 | 烛式过滤器 | 750b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花泥 | 袋式过滤器 | 无纺布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手动清洗 | 无 |
垃圾渗透液 | 烛式过滤器 | 3927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PAC,阳离子 |
玻璃研磨粉 | 袋式+滤芯过滤器 | 20/0.1微米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手动清洗 | 无 |
印染废水 | 袋式+滤芯过滤器 | 50/1微米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手动清洗 | PAC,阳离子 |
板蓝根溶液 | 烛式过滤器 | 750b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猪油 | 烛式过滤器 | 100微米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反洗,反吹,自动排渣 | 无 |
中药 | 袋式过滤器 | 0.5微米 | 滤液清澈 | ≤0.6mpa | 循环过滤形成滤饼层 | 手动清洗 | 硅藻土 |
袋式过滤器 试验验证
通过试验验证,表明本标准中提出的各项性能要求科学准确,试验方法切实有效,符合我国液体过滤用过滤器的技术发展水平,满足我国过滤器生产、设计制造和检验的要求。